“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。通过一些数据对比可以看出,中国的信息化发展程度,五年前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在二十年左右。通过网络信息设备、量子传送成果等指标来看,目前的差距不到五年。可以说,中国的信息化发展体现了从小跑到快跑的过程。而智慧城市的发展,也不再是原来的框架性概念构想,而是在技术指标体系建构、评估体系建设,以及各个行业的工程技术建设的标准建立等方面,都在全面推进。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信息中心副主任,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徐辉说,不管是信息化发展,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,都与五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智慧城市是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
一直以来,徐辉从事城乡规划云平台开发和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工作,承担了国家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重大科技支撑项目,中央深改办、中财办和相关部位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,主持或参与了《全国城镇体系规划(2006-2020年)》、《京津冀城乡规划(2016-2020年)》和一批省级空间规划、城镇体系规划,先后负责了首都地区、沈阳、成都、海南、太原、大同、漳州等城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等。
关于智慧城市,徐辉有着自己的理解。
徐辉表示,在某种程度上,智慧城市就像天气预报。气象局依托过往数据进行推演模拟,定期/适时公布气象信息,市民根据气象信息调整出行计划。在这个过程中,从信息发布的机制,到向公众的传播,再到公众反馈后气象局得以累积数据,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,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本的应用表现。例如每家每户的水表,相关数据的采集,能够很快地反应在一个终端上面,经过专业人员的处理之后,能够反映出每个地方的水量消耗,然后再反馈到每个用户。
智慧城市,已经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。不过,时代背景不同,智慧城市呈现出的状态也不同。当下,传统型智慧城市正在向新型智慧城市转变。
“新型智慧城市的提出,非常契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。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,对城市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向智慧型转变的要求。过去三十年,城市建设是以园区、开发区为导向,在中国城镇化率接近60%的今天,城市建设要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城市化的便利为导向。比如出行质量的提升,城市空间的更合理布局,更加开放的交流环境,更便捷的物质设施,这是未来城市要解决的问题,也是新型智慧城市要立足的着眼点。”徐辉说,智慧城市是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,把各个领域的技术集合到一块,解决综合性的问题。
打通数据壁垒比突破技术瓶颈更难
大数据可以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,智慧城市的衡量指标也由大数据来体现,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而言,大数据的作用异乎寻常。
“不管是对城市管理决策,还是居民的日常生活,大数据都极具价值。比如一个旅游区,通过大数据的分析,可以关联到游客的就业、收入、偏好等,还可以知道游客最喜欢去哪里,依照这些判断,可以改变管理和营销方式。”徐辉说,大数据和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,通过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,可以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。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处理,还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和哪些方面存在问题。
大数据的开放也好,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罢,城市管理者的姿态非常重要。2016年10月,深圳市政府发布了《深圳市促进大数据行动计划(2016-2018年)》;11月21日,深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(http://opendata.sz.gov.cn/)上线,至今已对社会开放580多项数据集、460多万条数据,搭建了政府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,公安、交通、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大数据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17年2月,“中国电科杯”城市数据创新大赛正式推出,致力于通过对数据的创新应用,逐步改善并解决深圳城市治理中的难题。
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倾向。未来,一个统一标准的、共用的数据库,是城市发展和日常管理很核心的基础。政府越公开,特别是各个部门的数据公开,对运营管理决策层决策机制的反馈和实时的应对是很有益的。越多部门数据的融合,有效的价值越多。深圳作为一个在数据共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,此举能有效地鼓舞和推动更多的城市不断开放数据。”对于深圳市政府主动开放数据并积极推动城市数据创新大赛,徐辉赞赏有加。
在徐辉看来,目前中国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,在一定程度上讲,打通数据壁垒比技术本身要难得多。
提及大数据,普通民众最关心的是隐私问题。“目前,工信部和标准委在推进信息安全的标准建立,此外,我们也从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开报告里面,多次看到有关规划安全、隐私等问题的描述,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草案。”徐辉说,大家最关注的数据开放带来的隐私问题,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解决。